1. 首页 > 游戏攻略

大锣鼓阵型 锣鼓阵型为椭圆形什么意思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08-30
摘要:威风锣鼓非遗传承人张勇在指导临汾市汾河公园威风锣鼓队练鼓 6月3日下午5时,下课时间到了,临汾市同盛实验中学文艺楼前,不少孩子手拿铙、钹,身背锣鼓,开始在楼前集合。晋南威风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勇正在台阶上的一块移动黑板上,快速书写着当天要教给孩子们的锣鼓曲谱。很快,200名学生组成的威风锣鼓队伍集齐,分成鼓、锣、铙钹几个方阵席地而坐,张勇双手各持鼓槌,开始传授晋南威风锣鼓的打法和技巧。,大锣鼓阵型 锣鼓阵型为椭圆形什么意思

 

威风锣鼓非遗传承人张勇在指导临汾市汾河公园威风锣鼓队练鼓

6月3日下午5时,下课时间到了,临汾市同盛实验中学文艺楼前,不少孩子手拿铙、钹,身背锣鼓,开始在楼前集合。晋南威风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勇正在台阶上的一块移动黑板上,快速书写着当天要教给孩子们的锣鼓曲谱。很快,200名学生组成的威风锣鼓队伍集齐,分成鼓、锣、铙钹几个方阵席地而坐,张勇双手各持鼓槌,开始传授晋南威风锣鼓的打法和技巧。刹那间,鼓声响彻整个校园。临汾市同盛实验中学是张勇晋南威风锣鼓众多传授点中的一个。尽管已经忙活了一天,但一拿起鼓槌、听到鼓声,张勇立马又神采飞扬。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洪洞、襄汾、霍州、尧都、浮山等区域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名字来自于鼓手表演时的各种勇猛姿态。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钹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形态、万马齐奔的气势,处处体现了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2006年5月20日,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 据传已有4000多年历史

晋南威风锣鼓产生于农耕时期,具体形成年代不详,普及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张勇潜心研究威风锣鼓多年,他告诉记者,威风锣鼓最早是用于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也是因此而兴盛,最后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为“八面威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88年以来,经过临汾市多位威风锣鼓人发掘整理、改革创新,演出阵容日趋庞大,少则百人,多则三四百人,参加者也由原来的壮年男子向少年、老人和妇女发展,许多地方都组建了“巾帼女子威风锣鼓队”。威风锣鼓队一般由炮队、门旗、龙旗、乐队组成,表演技巧有鼓技、锣花、铙花、钹花、槌花及整体队列造型等,并因地域不同而有多种表演流派。表演者表演时,身着古典民族服装,跨开双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擂出了黄河儿女的威风。

张勇说,临汾民间一直有个传说,威风锣鼓是起源于帝尧时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当年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在历山耕种的舜,每年到农历三月初三,尧王的住地羊獬村村民就会派人敲锣打鼓到历山去把娥皇、女英两人接回来省亲,一直住到四月初八,给尧王过完生日,再由历山人敲锣打鼓到羊獬村将两位娘娘接回,一路上敲锣打鼓途经的数十个村落百姓都会参与,这样的习俗一延续便是几千年。直到现在,洪洞县羊獬村及历山、万安镇的数十个村子便都沿袭着每年三月三敲锣打鼓“接姑姑,迎娘娘”的习俗,每年都会有上千人参加,各村锣鼓队相互竞争斗鼓。这种仪式经过数千年的流传,演变成如今的威风锣鼓,在现在的临汾地区,大的村子几乎都有威风锣鼓队,大的锣鼓队多达上百人,在洪洞万安、羊獬一带,更是村村都有威风锣鼓队。

B 曾走出国门震惊智利

晋南威风锣鼓真正闻名于世,是在1985年以后。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临汾市各县市都开始对威风锣鼓的历史渊源、鼓乐曲牌、演奏技巧等进行搜集整理,并不断创新。1992年,临汾市还专门成立了锣乐艺术学校,从各县市遴选有锣鼓天赋的少年进行培训,张勇就是当年锣鼓学校毕业的第一批学员。

1988年,经过发掘整理、改革创新,晋南威风锣鼓演出阵容日趋庞大。从“龙年文化节”开始,威风锣鼓多次参加省、地艺术节。同年,霍州300人的威风锣鼓队进京为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进行了精彩表演,从此在全国一炮打响。

1989年,临汾市威风锣鼓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40周年文艺汇演,更是让威风锣鼓全国闻名。1990年,由410人组成的临汾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作为第一个登场表演的节目,轰动全场。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被赞誉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张勇告诉记者,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全国各地尤其是山西各市,都开始盛行打威风锣鼓,但真正能打传统晋南威风锣鼓的却是少之又少。

2011年,作为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勇,将威风锣鼓带出了国门。当年8月8日,由智利华裔组成的威风锣鼓“中华振兴鼓队”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中心武器广场擂响,60名表演者身着红色烫金战袍,摆成方阵站在广场中央。张勇受当地华人代表的邀请对所有队员进行了组织、培训、指导,并担当了表演当天的锣鼓队指挥。

当天的武器广场上,战旗飘扬,锣鼓喧天,队员们舞步整齐。锣、鼓、铙、钹4种乐器配合,气势宏伟。音律起伏跌宕,雄姿如壮士出征,队形似战场列阵。地道的晋南威风锣鼓第一次在国门之外擂响,赢得了智利人民的阵阵喝彩。用当时中国驻智利大使馆一位官员的话说,“这是在南美洲这块土地上,让所有华人最扬眉吐气的一次表演。”

C 每个细节都在展示“威风”

在临汾的许多地区,本地人一直叫“打锣鼓”为“打威风”。农忙间隙或者茶余饭后,经常会听到村民吆喝同伴,“走,打会儿威风去!”足见“威风锣鼓”这个名字在临汾地区的历史之悠久。

张勇介绍说,威风锣鼓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独特的锣鼓打法、演奏者的独特表演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场成功的威风锣鼓表演,每一个细节仿佛都在展示着“威风”。首先是声响威风。看威风锣鼓,总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而且鼓声如雷贯耳,非同凡响。上百面鼓,几百面锣、铙、钹,共鸣齐奏,声响如天地轰鸣,洪亮而不单调,刚劲而不失柔美,使人仿佛置身古战场。第二是曲牌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连缀成套。曲牌的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也大多从军事名称而来,比较有名的曲牌有“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处祁山”“七擒孟获”“唐王点兵”“金沙滩”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浑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第三就是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数百人,一律为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会儿风卷残云,一会儿雨打枯叶;分开的像八卦,云集阴阳双合,场面尤为惊人。第四为舞姿威风,威风锣鼓表演时,都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锣鼓铙钹在表演时也变成了刀枪剑戟,演奏员也变成了将尉兵卒,威武雄壮、杀气逼人,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鼓槌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武又成了舞。

张勇说,“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有着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晋南威风锣鼓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使之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扬下去,有着非凡的社会意义。”

○非遗小档案

晋南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勇,男,1978年4月29日出生,汉族,1992年临汾市鼓乐艺术学校专业学习威风锣鼓,1994年临汾市鼓乐艺术团首席鼓手,之后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威风锣鼓的创作、编排。2005年参演的 《黄河雄风》一举夺得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创建了从事威风锣鼓挖掘、整理、编排、创作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临汾市尧都区舞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年应洛斯拉格斯大学的邀请赴南美洲智利进行“中国鼓”的教学。从而使“威风锣鼓”第一次传播到了国外。

采写 本报记者 段树聪 摄影 本报记者 刘江

六月,儿童节刚过,暑假又要来临,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怎么让孩子度过假期呢?本期“书香漫晋”活动,精选多本少儿读物,赶快关注“山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sxrb-com),回复“书香漫晋”参与活动吧。

微海报分享